返回 首页

知否:我是皇太子

关灯
护眼

第三百四十七章 心腹 爪牙和耳目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知否:我是皇太子!

“倒是有几个。”

王安石知道赵兴这是想初步了解一下,等到殿试的时候留意留意。

科举及第的士子,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而这个称呼的来源,正是源自于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现场出题,考生们答题也不会像会试时有那么长的时间思考。

即便能够参加殿试的士子,都是通过会试选拔,人数只有几百人。

但是皇帝也没有那个时间把所有学子的答卷都看一遍。

正常殿试的考卷一样的臣子批阅的,只是批阅的的人变成了朝中相公。

朝中相公批阅后,会定下一二三甲的名单,交由皇帝过目。

皇帝拿到名单后,会一甲的试卷,二甲只会随机抽一些看看。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有的时候皇帝甚至看都不会看。

除此外就是会试主考官推荐的人,皇帝可能会看看答卷。

皇帝看不看,看似好像影响不大,实则对于士子来说影响非常大。

若是能给皇帝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不仅能授更好的官职,以后在升迁上也有很大的好处。

毕竟天下官员那么多,皇帝连参加早朝的百官都认不全,能够留下印象,好处可想而知。

王安石把自己有印象的士子告诉了赵兴,赵兴便让他退下了。

“三水,把王学士刚刚说的那几个人的答卷调过来。”赵兴吩咐道。

朝中的官员大多都是老油条了,属于既得利益者。

除了少部分出淤泥而不染的,大部分对于影响他们利益的决策都是持反对态度。

赵兴登基后之所以一直不大动干戈,一来是因为辽夏都在打仗,大宋想在其中占到便宜,内部就需要稳。

其次自己登基不久,也需要稳定。

但是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人可以用。

就算他把一部分人换掉,自己也没有心腹接替这些位置。

对于一个掌权者来说,心腹、爪牙、耳目这三者非常重要。

殷汉章属于耳目,严宽就属于他培养的爪牙。

唯独心腹很难办。

赵兴倒是也有些心腹,像盛长柏和齐衡,包括后来的苏轼兄弟和王韶。

但是这些人太年轻了,进入官场也不久,缺乏历练。

如今盛长柏和齐衡还跟着海学士和余相公身边学习,苏家兄弟也被他安排去地方上任职了。

等他们位列朝堂,哪怕他破格提拔,也得用个几年时间,才能让他们到朝中担任一些要职。

而且人数也太少了,他也想从这次科举中挖掘几个可用的人才慢慢培养。

王韶那边若是进展快,立下功劳倒是能入朝为官了。

没办法,这也是文官和武官升职速度的区别。

武将只要立了功升个几级都很正常,文臣则不行。

哪怕有政绩,升官也得一步一步来,不好跨度太大。

王韶虽然担任的是文臣,但是立的可是军功,而且占领河湟,也算开疆拓土,更是大功一件。

虽说河湟贫瘠,但是大宋自从一统后,一直在丢失城池,还从未开疆拓土。

占领河湟的功劳就更尤为突出了。

到时候自己让王韶入朝,担任个四品官员,也没人会反对。

三水和快便把王安石说的几人的答卷调了过来,交给了赵兴。

赵兴没有去看经义诗赋那些,直接看了各自的文章。

不得不说,王安石推荐的几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其中最让赵兴看重的则是文炎敬和一个叫魏野的文章。

文炎敬这个人怎么说呢,单从剧中他勾搭如兰来看,心思肯定是不纯的。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很多人会觉得两人是两情相悦。

但是以古代的礼教,文炎敬又是个读书人,却和人家一个姑娘私下接触,并产生感情,很显然是违反道德的。

不要说什么古代思想封建,大环境就是如此,封建也得按照封建的思想来。

这就好比后世自由恋爱,突然听到有盲婚哑嫁的事件,大多数人第一个念头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是一个道理。

古代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倒也不是说不能一见钟情。

但若是喜欢,应该托人上门提亲,而不是私底下接触。

文炎敬哪怕觉得自己身份低微配不上如兰,想金榜题名后,再去盛家提亲,也不该和如兰多做接触。

毕竟盛家要是不同意,他的行为就败坏了如兰的名声。

不过对于赵兴来说,德行他其实并不是特别看重。

历史上的那些能臣,其实仔细扒一扒,许多私德方面其实多少都有些问题。

赵兴其实一直信奉时势造就英雄。

明君时期不是没有奸臣,而是没有奸臣生存的土壤。

忠臣不一定聪明,但是能够成为奸臣的一定不蠢。

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如何表现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皇帝贤明,他们只有做出政绩,才能得到更大的权利和地位。

但是碰到昏君,他们同样也会去迎合皇帝的心思。

有的人碰上明君成为能臣名留青史,但若是碰到的是昏君,未必不会成为昏君。

这句话和三国中形容曹操那句话有些类似,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若是没有天下大乱,君主贤明,曹操必然能够成为一代贤臣。

文炎敬品行如何不重要,只要他聪明就行。

他知道赵兴需要什么样的臣子,就会做一个什么样的臣子。

赵兴记得文炎敬最后好像成为相公了,以文炎敬的出身,能够做到这一步,本身就证明了其能力。

“让人查查这个魏野的身份。”赵兴说道。

文炎敬或许因为出身的原因,文章的切入点是关于地方上的一些法治缺陷。

而魏野文章的切入点则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巡查。

历朝历代,朝廷都设有监察地方的机构。

大宋监察地方的官员是由朝廷派人常驻的,而巡查官员则是由御史台下属的察院的官员负责的。

察院也是御史台官员最多的一个部门,专职负责不定期的下地方巡查。

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地方监察机构驻扎地方,时间久了很容易和地方官员同流合污。

而御史台虽然会不定期的派出巡查官员,但只要有些关系的都能提前得知消息。

除此外,皇帝也会不定期的派出巡查使,也就是俗称的钦差去地方巡查。

但是这个制度并不是规定,皇帝派人不派人下去巡查,全看心情。

而魏野的文章就是建议皇帝把巡查制度定为常制。

并列举了这么做的好处。

除此外,文章中还提了很多监督官员的措施,让赵兴都感觉受益良多。

文炎敬属于已知的人才,而这个魏野则属于未知的,自然更让赵兴看重。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