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关灯
护眼

222章 葬花吟解析1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葬花吟》是一首歌行体长诗,模拟了明代唐伯虎的《落花诗》,与他的《桃花庵歌》也有某些相通之处。

书中的“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唐寅落花诗里的“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

根据以往对书中诗词的解析,作者化用或者模拟的古诗词,都是他们精心挑选出来可以用来帮我们解读《红楼梦》的。

所以想要真正的读懂《葬花吟》,一定要结合他引用的诗词典故,才能完全感悟作者的立意。

而《葬花吟》还模仿了唐朝的,那些经典的歌行体的长诗。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这些诗在家国情怀上是很直接而又浓烈的,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长恨歌》写的也是长安与洛阳两京,被胡人安禄山叛军攻破之后,作者有感国家兴衰成败的一首长诗。

而唐伯虎的《落花诗》,就属于明朝的歌行,其中的“倾盆怪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等多句,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葬花的含义。

《桃花庵歌》,就有一种“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避世之意。

其中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就可以解释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内里,她其实是隐含着“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的真相。

作者无法像这些长歌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只能采取化用,模拟的手法,引导读者去读这些诗,从而体会其中的家国情。

所以我们想要读懂《葬花吟》,最好再去读一读这些诗!

现在我们逐句的来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的第一句,就营造了一个落花满天的景象,落花意味着花的“红”即将消亡,花的“香”中断,又有谁会怜惜呢?

对于红,用的是“消”字,消亡,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而对于“香”则用了一个“断”字,有种突然中断的意味。

作者开头就化用了李贺的《上云乐》。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

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就可以明白,群花飞舞,是往上去的,而不是往下落,因为花神都是神仙,所以花魂都是从树枝离开,飞向上天,往云端飘去。

我们脑海里要准确的形成这种情景来,才能更清楚的看明白作者的隐喻,虽然花瓣满地,但是黛玉看到的是花谢花飞花满天,这才是背面的真相,而我们看到的落花满地则只是表面。

这回的回前批语也说了:《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这就是大观园里的诸艳,往天上飘飞最终的归宿,还是太虚幻境的“大观园”。

有朋友就会疑惑了,诸儿女此时不就是在大观园嘛!怎么又去大观园呢?

其实批语中的“诸艳”,指的是他们隐射的明末各路人或物,警幻最终都会让他们一直“生活”在“大观园”里。这一点看《葬花吟》的后半段就会明白。

书中以花喻華,花谢寓意着生命正在逝去,那么“红”与“香”都指向什么呢?

红指宝玉,书中红色代指的就是宝玉,宝玉是同时包含了南明的其他诸艳在内的,香,即史湘云。

那么第一句作者就对空发问:花红的消亡与湘云的中断,有谁会去怜惜呢?我想,当时应该怜惜的人不多吧!

时到今日,同时怜惜二者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那么作者为何又如此悲凉叹息呢?当然还是因为他们的灭亡,带来的结果是“花落”。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风吹着系着的软丝带飘动,飘落的柳絮,无主的飘飞着,扑向绣帘轻轻粘在上面。这些无主飘飞的游丝柳絮,就像末世弱小的生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随风飘散。

try{ggauto();} catch(ex){}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闺中的儿女惋惜春天即将谢幕,无处释放自己的满腔愁绪。

春即三春,迎春,探春,惜春,与元春正是连成了原应叹息!到惜春时,便是南明的结束了,所以说“闺中女儿惜春暮。”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逝去,心中愁绪无有释放的去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只好手把着花锄从绣闺出来,欲把这些花瓣收拾,可是满地都是花瓣,不忍踩踏,只能来回犹豫,怎样才能收拾如此多的花瓣呢?

黛玉不忍踩踏这些花瓣,不只是因为他们象征着一个个生命,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上回说过的,他们都是神英侍者的化身。

神瑛侍者此生就是花神,这些都是上一辈子灌溉绛珠草的恩人,如今眼见花神凋零,此生已经不能报答甘露之恩,只能以自己的眼泪还他了,如何还能忍心践踏呢?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绿色的柳枝和榆荚享受着狂风,随风飞舞,哪里会在乎桃红飘散与李花飞落。

这句化用了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用榆荚比喻那些无才没有远见的人,凤姐与小红努力为贾府做着事,晴雯,碧痕,绮霰等人却不管他们在做什么,只顾着自己的地位,他们不把凤姐当自己人,有机会就打压小红。

桃花李花分别代指残明与残顺,此处的柳丝指已经投降清朝的人,榆荚则通指那些虽还没有投降,却不管华夏文明死活,只求自己痛快又无远见卓识的人。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花李花将来能再发出新的来?但是到时候闺中的人还是当年的那些人吗?

这句模拟的是唐伯虎《落花诗》中的: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

还化用了唐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作者化用这首诗,就是也可以用这首诗来解读黛玉葬花。洛阳是唐代东都,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就暗合了明末京师东边的,山海关决定性的一战,桃李花,最终会落到谁家呢?

同时,这首诗就拉长了葬花的时间跨度,有了“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的历史沧桑巨变的意味。

虽然满清终究是要灭亡的,但是到时候重新盛开的花朵,与此时的落花还是一样吗?到时看花的人,还是不是如今这些人了呢?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这首诗的关键一句,它暗示了宝黛二人婚姻的最终结局。

为何说《葬花吟》不是林黛玉后来死亡的诗谶呢?看过前文的朋友都明白,作者在前面已经写了黛玉之死,甚至连她死后下葬的事都写了,又何必再来写一个所谓暗示她结局的诗谶呢?

但是这一句确实交代了她的死亡时间,1644年三月,南京的明朝官员们,已经做好了崇祯皇帝前来南京主政的准备,可惜最终崇祯帝朱由检选择了抛下残明,自缢殉国,以保存朱明帝王最后的尊严。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燕子就是指林黛玉,书中多处以飞燕代指林黛玉,此回的题目也正是叫做“飞燕泣残红。”

所以说,宝黛二人之间,香巢垒成之时,选择离开的是黛玉,而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宝玉。

此句中的“太无情!”也正是作者对崇祯皇帝抛下残明,毅然决然选择殉国而去的悲伤哀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