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抽到的牙牌是:“左边一个‘天’。”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
黛玉抽到的第一张也是天牌,与贾母一样,因为她在这里代表的是崇祯帝。
在前面在第二十三回里,这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已经出现过一次,并且脂批还提示了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并一同葬了花,宝玉走后。
黛玉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一段写的就是黛玉隐射的崇祯临死之前,所经历的过程,她听到小戏子们唱的,正是《牡丹亭》,所以脂批才说《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脂批提醒的是这里出现牡丹亭唱词里,其实是在说崇祯皇帝临死时的景象和心里。
前面湘云的牌里隐藏着大顺军进京,包围皇宫时,崇祯帝往煤山上去,此处是当时京城内最高处,所以在山上能看到整个京城的情况。
当他与王承恩一起爬上山顶的时候,他还想再看一眼这大好的江山,谁知看到的是闯军连绵不绝的营帐和火堆。
由于火光的照耀,战火下的京城有些破败,他这才发现,原来他治下的大明,已经很多都成了颓垣一片。
这时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刚好用来描写此时的情景
下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直接写出了崇祯此时的无奈!这天下又是谁家的呢?
为何是《牡丹亭》伏黛玉之死,因为只有这出戏可以用来隐黛玉之死,因为杜丽娘死后有还魂。
脂批提示的是,后文中《牡丹亭》出现时,就是在写黛玉之死,只是这种写法,是一般人看不明白的,因为作者没有写黛玉具体是怎么死的。
这就是“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黛玉隐射的崇祯帝是她最重要的一个隐射,崇祯之死也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黛玉首先说出来的是这句。
再看后面的牌:
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
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锦屏是文牌红头十的别称,由上面红色四点和下面绿色六点组成。
try{ggauto();} catch(ex){}
黛玉所说的,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的唱词:“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
《西厢记》主要描述了书生张君瑞在寺庙中遇到崔相国千金崔莺莺,两人顿生情意,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崔老夫人的强行阻止、贼将孙飞虎派兵欲抢莺莺为妻等重重障碍,两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最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这部杂剧改编自《会真记》,相比之下加入了红娘作为张崔两人感情的助力,成功帮助二人终成眷属。
相比之下,黛玉说的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抱,”暗示她与宝玉的结局,没有出现“红娘”这样的人物来帮助他们,也就是崇祯帝与大明之间,最终没有白头到老,而是一个凄惨的结局。
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
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
上二下六,八点整齐地排成两行,很像是左右官人引百官分两行朝见皇帝,再次暗示了林黛玉隐射的皇帝身份。
原句出自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号: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双瞻御座”本是指两边的官员在女官的引导下,参见皇帝,作者在写的时候改了一个字,把御座的御字改成了黛玉的“玉,”点出黛玉的座位就是皇帝的座位。
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
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
篮子”是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六六、四六、二六,四与二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叫“篮子”,以“二”像篮柄,“四”像篮筐。
仙杖香挑芍药花”,典出《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意思是男女相赠芍药以结情好,这里暗示黛玉离开时对宝玉不舍的情感。
仙仗”出自杜甫《收京三首》第一首,背景还是唐明皇时期杂胡安禄山叛乱,明皇离开皇帝宝座之后,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首诗:
仙仗离丹极,妖星照玉除。
须为下殿走,不可好楼居。
暂屈汾阳驾,聊飞燕将书。
依然七庙略,更与万方初。
生意甘衰白,天涯正寂寥。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
叨逢罪己日,沾洒望青霄。
由于诗太长,只选取前面一段,作者用这首诗前面的部分来隐喻崇祯帝离开紫禁城,离开皇帝宝座,并下罪己诏,梅山自缢之前的那段凄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