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很聪明的人。
从他的各种言行举止上来看,他都不是那副画上那个慈祥和蔼的老人家,和颜悦色的对你阐述人生的道理。
种种记载中都能表现出孔子十分睿智的一面,他十分聪明,洞悉人性,对很多事情的观察都非常彻底,一眼看穿本质。
比如鲁国布从别国救回本国流落在外为奴的人就可以去官府领取花费出去的钱财的政令,孔子的弟子救回一个鲁国人之后却不去领取钱财,洋洋得意的到孔子面前炫耀。
结果孔子大怒。
你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有钱而且喜欢沽名钓誉?他们都很在意自己的利益的!没有利益的事情谁愿意做?
你不拿钱,人家都夸赞你,以后有人拿钱别人都会指责他,慢慢的,还有人愿意救回流落在外的本国人吗?
孔子的睿智和洞悉人性可见一斑。
话又说回来,孔子要是不聪明不睿智,能在那个大争之世创立儒家吗?
对鬼神迷信,他搞不好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看到民众在天灾人祸面前只知道祈祷却不知道找寻可靠的办法,只知道被动的祈求却不知道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才深有感叹。
只是限于那个时代,孔子虽然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要以自己的主观信念为主,不让鬼神支配,却依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天人感应学说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产生,孔子也相对认同。
然后董仲舒出于政治目的将之扬光大了。
这些杂七杂八的思想和鬼神的崇拜也是萧如薰即将推行的很多政策的最大障碍物,华夏若要走向新生,就必须要破除鬼神的迷信与崇拜。
百姓们必须要知道一切都是他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和牛鬼蛇神没有半毛钱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抗争的是气候变迁引的气象灾害,是自然,而非人为作恶引的天罚,牛鬼蛇神根本不存在。
这些思想遗毒深远,必须予以破除,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双手双腿比任何牛鬼蛇神都可靠。
因为消灭不了蝗虫,所以居然建寺庙祭祀『蝗神』,试图感动蝗神,不要让它来吃庄稼。
可笑,可悲。
解决不了什么就把对方封神祭祀,从来不身体力行寻找解决方案,一味的求神拜佛,这就是恶果。
也是破除这等迷信的重要性之所在。
蝗虫是历朝历代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怎么治理也治理不好,所以才逼着老百姓建庙祭祀求上天保佑。
但是历朝历代也不是束手就擒,也不是不找其他的办法来对付蝗虫,只知道祭祀。
汉代开始就官府出钱收购蝗虫让民众组织扑打的情况,到了唐朝唐太宗亲自带头吃蝗虫,带动了民间吃蝗虫的习俗,人们掘出了蝗虫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竭尽全力的对抗蝗虫,但是依然无法解决。
别说古代了,到现代,科技如此达的时代,也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根除蝗虫,因为他们的繁殖能力太强了。
不过虽然无法根除蝗虫,但是通过种种手段治理蝗虫,从而减少蝗灾生的频率和次数这种事情还是能办到的。
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总结出一份可靠的治蝗攻略,没有人将这些方法教会百姓,一旦蝗灾生,百姓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蝗虫肆虐。
有人天真的以为吃蝗虫可以根除蝗虫灾害还能让灾民吃饱,从而解决蝗虫的问题,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是可以成立的话唐太宗以后就不该有蝗灾了。
蝗虫啃食庄稼和各种作物的速度太快了,一地仅仅停留一两天就能吃掉所有的可以吃的植物,然后立刻腾空而起转战下一个地区,一两天的时间够人们捕杀多少蝗虫呢?
粮食被吃光之后捕杀的蝗虫够那么多农民吃几天?能吃到下一茬作物长成吗?
蝗虫高蛋白不假,营养丰富也不假,但是热量低,消化快,根本不够灾民们吃几天的,就没有了,接下来灾民们面对满地狼藉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若要对付蝗灾,花钱购买蝗虫和动民众吃蝗虫都属于马后炮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属于防治,只是挽救而已,而且挽救的还十分有限,若要治蝗,需要从根源入手。
古人也不是傻子,虽然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钳制,但是也并非全部都是坐以待毙,唐宋印刷技术展以来,留存于纸面上的治蝗技巧非常之多,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治蝗方略古籍上都有记载。
但是一来国家动员力不够,官员执行力不够,百姓理解不深,难以形成足够的治蝗力量,难以对蝗虫生长区进行彻底的扫荡以防止蝗虫灾害。
所以每当蝗虫长出翅膀开始肆虐的时候,人们只能坐以待毙,看着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吃光自己的庄稼,除了拜佛和流泪,什么也做不到,然后一批一批的饿死。
萧如薰在派人做气候变动考察的同时,也派了相当一批干练的年轻官员从库房里调出历年来治蝗的书籍,从中找到治理蝗虫的方法,并且搜集蝗虫生的规律和主要生地,以及主要肆虐地点。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治蝗小组总结出了蝗灾易生的地点、时间和规律。
他们总结出,蝗灾往往大规模爆于大旱之后,爆点多在黄河中下游区域,远多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爆数,爆时间一般在五月至八月最猖獗,也就是夏秋之间。
夏蝗以农历五月中至六月上旬最盛,秋蝗以农历八月上中旬为最盛,农历六七月是夏秋蝗灾并的时期,它们很精明,在作物长势最茂盛和快要丰收的时候诞生,将百姓一年的心血和口粮吃得干干净净,扬长而去。
蝗虫吃的不是农作物,吃的是人。
治蝗小组进一步总结出,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古籍上记载旱极而蝗,治蝗小组因而认为蝗虫需要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下生长成灾,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地方反而不适合蝗虫的生长,所以黄河流域每次干旱之后屡遭蝗灾。
古籍上还记载蝗虫在土壤里由幼虫生长为蝻,又从蝻变为蝗,所以治蝗小组认为蝗虫应当是把虫卵产在土壤里生长,喜欢干旱,冬春不长夏秋长,所以性喜温暖。
换言之,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那么第二年很有可能会出现蝗灾,蝗虫会在那里生长,长成之后率先吃掉那里的庄稼,然后转战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