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到会客厅时,黄大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三人再次之前都是没打过照面的陌生人,免不了寒暄介绍一番。
“叶老板,苏老板,如鸢姑娘,请坐。”
“本官看拜帖中写了你们要通过官府捐粮给流民,能否详细讲讲?”
苏澜在见到黄大人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猜的准没错,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对答案时间~
“当然可以。”苏澜端起桌上刚沏好的茶,淡淡的有些回甘。
其实就现在,江二和叶洵一的人此时正在外面以天香坊的名义,分成十个小队大批大批地买粮食。
她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针对那些商人,不给他们准备后面学安州富商那样,把粮食抬高到离谱地步的机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二来是针对面前这位黄大人,她要把天香坊买粮捐粮的声势造大,越大越好,这样才能赶鸭子上架。
除了了解安州发生了什么,苏澜还从其他各种渠道包括叶洵一那里得知了其他有流民的城镇的消息,重点关注粮价的变化。
结果发现,大多数城内粮价在有一些流民要来的影子时,就已经开始飞速攀升,但青州城不是。
她隔三岔五地就要去天香坊一趟,若是粮价短时间飞窜她不可能不知道。
一直到流民已经来到城外啃树皮了,城内的粮价才涨了一些,也不是安州翻十番的情况。
那就是有人在可以控制,不让城内粮价飞涨,为的就是一个字——稳。
苏澜能想到的,消息灵通,有能力给城内粮商施压,需要城内保持稳定的,就是青州城城守黄大人了。
但开始波动的粮食价格也表示,城外流民的行动,黄大人压不住了。
都说,打瞌睡送枕头,苏澜就打算做这个送枕头的人。
“可只有你们天香坊,能救济得了多少流民,到时候流民暴动,把我这城给掀喽。”如苏澜所想,黄大人确实是在焦急城外流民闹事,城内粮价变动的问题。
每个城都有粮仓,但那是为战事所备,没有皇帝的旨意,他也没有权力开。
所以,他对于苏澜的提议不可谓不心动,但想到前几日来府上与他闹得不欢而散的那几个富商,黄大人又有些顾忌。
明白他是什么意思,没等苏澜开口,叶洵一一脸怡然自得道:“自然要大家合力救济,这一点黄大人可以放心,明日便见分晓。”
一直压在心口的石头终于有了着落,临走时,黄大人都是笑得真切,亲自送苏澜他们到门口。
苏澜将三车米当众给黄大人运进去了,约好明早在城外相见。
她坐在回程的马车上,手里拿着黄大人写好的文书,上面承认了苏澜等人在城外设施粥点的合法合规性,并且会又守城军在旁维护秩序。
还有一事。苏澜抬眸盯着坐在她对面叶洵一。
“干什么?我脸上有东西?”被苏澜的死鱼眼盯得浑身都不自在的叶洵一伸手在自己的脸上摸来摸去的。
苏澜摇头,但眼睛还是一直等着叶洵一看,快要把叶洵一盯得发毛了,苏澜才缓缓开口道:“关于几个富商,我原本是打算借着快速大量买粮食和施粥几日得舆论,用利益诱之。你有什么法子能让他们明早就带着钱和粮食来?”
还以为苏澜要说什么。闻言,叶洵一骤然松了一口气,毫不在意地摆摆手,一副“爷就这么厉害”得样子,说道:“诶,我从京城来,总有些自己得门道。”
说完了后,观察苏澜的表情,见她一脸不相信,又继续道:“妹啊,这都是江湖上的事情,水太深,你把握不住。反正这事是抱在为兄身上,明早他们不来,我提头来见好吧!”
剃头?苏澜一脸惊异地看着叶洵一一看就是保养得很好的一头秀发,暗自佩服。
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毒誓都敢发,真是个狠人呐。
“等等!什么妹啊兄啊的?我什么时候变成你妹妹了?”既然叶洵一说他搞得定,苏澜也就随他的意,不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我今日才想起来,你年纪比我小,得叫我兄长。之前都被你占便宜了。”叶洵一的声音里充满了得意,带着一丝懊悔。
“凭什么?你明明只大我半年!”莫名其妙在称谓上矮了叶洵一一节的苏澜可就不干了。
“长幼有序。”
“屁。”
两人吵吵闹闹地离开了城主府,倒是一直都在两人中间坐着的如鸢被夹在中间,又劝不住,只好闭嘴看着两个人争,嘴角的笑意却是掩不住的。
第二日,得知苏澜他们要去城外施粥,秦夫人和曾氏也自告奋勇地要去,苏澜想了想,让江二把小李叔一家四口请了过来,陪着陶奶奶和两个小男孩,叶洵一分给她的侍卫也被安排守着他们。
家里的老宝贝和小宝贝都安置好了,苏澜一行人带着一些炊具就浩浩荡荡地去了城外约定的北城门。
约定的时辰是早上九点的样子,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是巳时。
苏澜与叶洵一汇合后一起去的,他们提前了一刻钟到的,可没想到,此时北城门已经有好几个富商拉着马车在那里候着了。
?苏澜满脸问号地看着身侧的叶洵一。
对方依旧是“快夸我快夸我”的表情。
江湖的东西这么好使?开挂了?
苏澜以前跟商家沟通推广合作事项的时候,没少被他们坑,所以商人有多重利她最清楚了。
带着这种习惯性的防备,苏澜与他们各自交涉一番后,便在黄大人到了以后,开始建起施粥点,从煮粥、发放到回收餐具,一整个流水长摊。
因为不清楚具体有多少流民,苏澜为了避免浪费,最开始只设置了两个煮粥点,四个发放点。
虽然没有实现通知,但是空气中飘散的米香已经足以向那些饿得两眼发黄的人找过来了。
一开始还是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后来拿到粥的人两三下喝完就往树林里跑,没一会儿就带着一群人出来。
随着人越来越多,两个煮粥点显然是不够的。
曾氏见状,又进城里没一会儿就拿了几口大铁锅来,秦夫人也帮忙把灶头做好。